景点介绍
广三铁路由美国华美合兴公司承建,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1901 年 11 月)动工兴建,光绪二十九年九月(1903 年 9 月),广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石围塘站作为起点站也投入使用。
铁路文化象征:石围塘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火车站,作为广三铁路的起始点,它是广东铁路运输业起源的重要标志,浓缩了中国铁路发展早期的历史。
水陆联运枢纽:建站之初,与石围塘码头形成国内最早且唯一的水陆联运模式,旅客和货物可通过火车与轮渡的衔接,高效地在广佛等地流通,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
红色革命摇篮:1926 年广三铁路总工会在此成立,此后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罢工、武装斗争等活动,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文艺创作热土:站内锈迹斑斑的铁轨、老旧的车厢、古朴的建筑以及周边充满年代感的广式民居,构成了极具怀旧氛围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文艺青年和影视剧组前来取景创作。
建筑风格古朴:保留了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如 80 米长且顶部配有钢架鱼骨顶棚的站台、设有道岔信号灯和终点警示牌的调转车头铁轨、建于 1922 年的站处长住处以及广三铁路别墅“八角楼”等,这些建筑体现了早期火车站的独特风格。
环境色彩怀旧:整体环境色彩偏陈旧、古朴,铁轨的锈色、建筑的斑驳以及周边老街和民居的泛黄色调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光倒流的氛围,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
历史价值:广三铁路是中国最早的复线铁路,石围塘站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交通史、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广佛地区的城市变迁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
文化价值:承载着几代广州人的集体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价值: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怀旧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成为摄影、绘画、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热门取景地,推动了相关艺术领域的发展。
工人运动:1924 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派杨殷等人到广三铁路组织工会,成立了广三铁路临时工会。工人们积极参与武装反击商团和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斗争。1925 年 7 月,临时工会发动工人向铁路局请愿,争取到改善劳动待遇和保障工人权益的条件。1926 年 4 月 21 日,广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会址设在石围塘火车站,此后开展了出版《广三工人》周刊、成立“铁血剧社”、建立纠察队等工作。1927 年 4 月 15 日凌晨,国民党第五军包围石围塘火车站,工人纠察队与敌人激战,多名工人被捕牺牲。同年 12 月 11 日,广三铁路工人与农民自卫军组建成第六工人赤卫队联队参加广州起义,战斗中占领广三铁路管理局等多地,但最终起义部队在撤退时遭遇敌军包围,伤亡惨重。
战争破坏与修复: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日军利用铁路,工人们连夜施工将石围塘站至佛山站的双轨拆去一轨,佛山站至三水站的路轨全段拆除。战后重新铺设,于民国 35 年(1946 年)9 月全线恢复通车。
护厂护路斗争:解放前夕,广三铁路工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护厂护路斗争。一些工人将渡江轮船的机器拆掉,阻止国民党军队外逃,车房水泵司炉李全保护了两个卧式汽锅,最终使广三铁路全线桥梁无损,随时可以通车。
历史沿革
始建通车:1901 年 11 月动工兴建,1903 年 9 月广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石围塘站建成投入客运运营,建成时称省三支线,是当时通向粤西、粤北的主要通道。
客运繁荣:建站初期,每日接送旅客上千人次且逐年增加。在珠江大桥建成前,广州人需先在珠江对岸的码头坐渡船到石围塘码头,再买票坐火车前往佛山、三水等地。1965 年客运量达到最高峰,为 76.3 万人次/年。春节期间,每天最多有 44 趟火车往来,客流量最高时一天近 8 万人次,客货两运均十分鼎盛。
功能转变:1955 年,石围塘站开始兼营货物运输。1960 年,公路、铁路两用的珠江大桥建成通车,广三铁路的起点延至大沙头火车站,石围塘站逐渐由主要的铁路客运站转型为货运站。1992 年 3 月,该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仅保留货运功能。
线路合并与现状:2004 年,广三铁路与后建的三茂铁路合并,合并后的新线称广茂铁路。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方式的变化,石围塘站的货运量逐渐减少,如今车站几乎处于半关闭状态,每天仅一趟车到站,但因其独特的历史风貌,成为了热门的怀旧景点和拍摄打卡地。
知识拓展
游览信息:
票务:免费
地点:广州市荔湾区石围塘街道公寓2巷18号
注意事项
目前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开放时间。由于石围塘站旧址部分区域可能仍有货运作业,建议前往参观前通过咨询当地文旅部门、相关管理机构或在网络上查找最新的开放动态。
安全第一:石围塘站旧址部分区域可能仍在进行货运作业,铁轨上可能会有火车行驶,参观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遵守相关规定,不要进入危险区域,切勿在铁轨上行走、停留或拍照。
爱护文物与环境:该旧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参观时要爱护周边的环境和文物,不随意破坏、刻画或带走任何物品。
尊重当地秩序:周边可能有居民居住,参观时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共同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