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遗迹介绍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为了纪念在此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华侨捐资于1933年建成了这座陵园。

遗迹板块与构成

陵园占地约6万平方米,包含以下核心纪念建筑:

凯旋门: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高13.4米,门额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背面题“碧血丹心”。

先烈纪念碑:主体建筑为古罗马式圆柱体,高19.2米,顶部立铜铸战士塑像,象征一·二八抗战精神。

英烈题名碑:刻有1983位阵亡将士姓名,篆体铭文庄重肃穆。

抗日亭与将士墓/战士墓:分别纪念不同军阶的烈士,墓区排列整齐,主碑题词由蔡廷锴等将领撰写。

先烈纪念馆:通过文物、浮雕、影视还原抗战场景,设《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史迹展览》。

浮雕墙:长46米,再现闸北巷战、敢死队冲锋等历史场景,突出蒋光鼐、蔡廷锴形象。

特色与游览必到

建筑风格:融合古罗马元素与中式纪念文化,花岗石结构宏伟典雅,铜狮、宝鼎等细节暗喻抗战精神。

历史价值: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保存民国时期李济深、宋子文等名人的题词。

必到点:

先烈纪念碑:陵园核心,感受抗战壮烈氛围。

英名碑:触摸历史,缅怀英烈姓名。

纪念馆:通过多媒体了解战役全貌。

历史背景与典故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以3万兵力抗击10万日军,激战33天,毙伤日寇万余人,粉碎其“四小时占领上海”计划。此战延缓日军侵华步伐,激发全国抗日斗志,被誉为“局部抗日的开端”。陵园因将士多为广东籍而建,1933年由华侨捐资,原址为黄强私家猎场。

游览价值

教育意义: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适合青少年学习抗战精神。

文化体验:兼具历史教育与建筑美学,适合深度游与红色旅游。


历史沿革


1. 筹建背景:

1932年淞沪抗战后,为纪念阵亡将士,蒋光鼐参谋长黄强捐出私家猎场,1933年由华侨集资兴建。

2. 发展历程:

1933年:主体建筑落成,包括凯旋门、纪念碑等。

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

1991年:投入4900万元修复,新增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

2002年:纪念馆重新布展,增设文化墙与纪念广场。

3.  现状:

2014年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现为AAA级景区、文物保护单位。

2025年: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继续加强陵园的保护和管理,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相关拓展



游览信息:

地点:广州市天河区水荫路113号(近先烈路)。

开放时间:5:30-21:30(全年开放,节假日无休)。

预约方式:

免费开放,无需预约,但团队参观建议提前联系陵园管理中心提示:陵园内设纪念广场与休息区,建议穿着舒适鞋履,预留1.5-2小时游览。


遗址图览


推荐阅读